機械計量技術
計量誤差曲線可控,達到歐盟儀器指令MID所規定的1.5級表的要求。
計量誤差曲線平穩,滿足寬量程要求,高區范圍擴寬,高區(分界流量到上限流量)范圍度(上限流量比分界流量)達到24,量程比由150提高到375。
通過歐盟EN1359-2017標準認證。
殼體密封技術
采用電阻焊技術,對表殼和表接頭的連接方式進行創新,根據金屬材料屬性、材料厚度、接觸面積等因素,在焊接時控制電流大小、焊線位置、焊接時間等,攻克了薄壁焊接易穿孔的技術難點,將表殼和表接頭融為一體,避免安裝不當或意外受力造成的燃氣表接頭泄漏的風險,保證了燃氣表的密封性。實現了燃氣表進氣口接頭與表體的高強度連接,焊接處扭力達到250N·m以上,優于國家標準80N·m和歐洲標準110N·m的要求,避免了安裝過程中接頭松動導致的泄露風險;接頭與殼體融合一體,并消除了鉚接工藝密封圈老化后導致的泄漏風險。
溫度轉換技術
自主研發的“溫度轉換技術”,通過對熱敏材料特性的研究,利用熱敏材料熱脹冷縮特性,設計了溫度轉換裝置,自動調節剛性連桿系統參數,將不同溫度下氣體體積轉換至標準溫度下體積進行計量,使計量不受環境溫度影響,保證了燃氣表計量準確性和計費的公平性。
智能控制技術
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對用戶需求了解以及發展趨勢的判斷,開發出“智能燃氣表控制軟件”,與控制芯片、硬件電路、機電閥等構成燃氣表的智能控制系統,實現用氣的智能控制和管理。通過智能燃氣表控制軟件可對流量、電池電量、磁環境、燃氣泄漏等信息進行實時采集和智能計算分析處理,在超流、超時、高電壓、低電壓、磁干擾等異常狀況時,燃氣表可以自動切斷閥門或經遠程實現閥門關閉,實現智能控制。通過對燃氣表流量的監測,當監測到流量異常時,智能燃氣表能夠及時關閉閥門,并通過液晶屏、蜂鳴器進行報警,具備了異常大流量、微小流量、燃氣泄漏等安全切斷功能,有效杜絕火災及爆炸等危險事故的發生,提升了對安全用氣的管理,利于用戶更加安全的使用燃氣。
電子計量技術
公司在設計階段將機械計量單元和電子計量單元同步設計,使機械計量單元和電子計量單元參數匹配,并采用創新的雙干簧管設計,通過“電子脈沖緩存技術”、“抗磁干擾計量技術”等技術,保證電子計量的準確性。通過以上技術的應用,將電子計數和機械計數的誤差控制在百萬分之一之內,優于歐洲技術報告CEN/TR16061:2010《智能燃氣表》中萬分之二及歐洲標準EN16314:2013《燃氣表附加裝置》中萬分之五的機電轉換誤差要求。
機電閥技術
公司通過“閥門自動卸載和解鎖技術”、“多級齒輪減速箱減速增力技術”、“增力密封技術”、“低泄漏的閥門啟閉技術”等技術開發出雙向無堵轉齒輪傳動的燃氣表專用機電閥,實現了開關閥穩定可靠。開關閥電流<40mA,優于國家標準規定的≤500mA,同時開關閥時間<2.8秒(1個循環),開閥時間<0.8s,關閥時間<0.1s,優于國家標準GB/T6968-2011《膜式燃氣表》中“電流不大于500mA”的規定。公司閥門關閉泄漏量控制<10ml/h,優于國家標準規定的≤550ml/h和《切斷型膜式燃氣表》CJ/T449-2014行業標準規定的≤300ml/h;同時還優于歐洲標準EN161:2011+A3:2013《燃氣燃燒器和燃氣用具用自動截止閥》規定的≤40ml/h,優于日本標準JISS2151-1993《燃氣器具自動截止閥》規定的≤30ml/h,防止燃氣安全事故發生。閥開關次數可達到30,000次,優于國家標準2,000次的要求,保證了燃氣表整個壽命周期內開關閥的有效使用。
低功耗技術
采用智能控制低功耗技術使IC卡智能燃氣表的靜態電流小于30μA,保證優質堿性干電池使用時間達1年以上;采用智能控制低功耗技術、數據傳輸低功耗技術使物聯網智能燃氣表的靜態電流小于20μA,保證8.5Ah鋰電池可使用10年以上。
智慧管理與服務技術
采用基于微服務架構的分布式技術構建的智能燃氣表綜合管理系統,可支持多種物聯網終端(燃氣表、水表等)接入管理與業務數據管理;平臺采用數據緩存、數據庫讀寫分離、數據倉庫及大數據、負載均衡及反向代理等技術提升業務處理能力,使系統具有易維護性、可擴展性、安全性。
信息安全技術
公司的智能燃氣表采用自主研發并綜合運用消息認證碼信息校驗技術、循環冗余信息校驗技術、入侵檢測技術、歷史追溯信息校驗技術、高級密鑰實時升級技術等,提高表端信息的安全性;在物聯網智能燃氣表內置信息安全模塊,負責對通信進行管理,對通信設備進行通信鑒權和信息交互鑒權,保證燃氣表通信的安全性和業務的合法性。